
在經歷傳聞、辟謠、官宣等一系列千轉百回的轉折后,榮耀CEO趙明確認將離開榮耀。而這距他在2024年最后一天發布新年講話時的躊躇滿志,僅僅過去半個多月時間。
榮耀官方在17日內網正式發布公告:趙明先生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董事、CEO等相關職務。董事會決定由李健接替趙明開展工作。
公告發布后,當日下午16點31分,趙明在榮耀內網發布了題目為《再見了,榮耀的兄弟姐妹們!》的長信。
趙明在信中提到,選擇放手和離開榮耀,是他人生當中做出的一個最艱難的決定,過去10年,榮耀幾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,自己“很遺憾不能帶領大家一起變革了”。
彈指一揮十年間!2015年,趙明接任榮耀事業部總裁,全面負責榮耀業務,一直到2020年11月,華為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業務,趙明擔任獨立后的新榮耀的CEO。與榮耀一路走來,趙明身上已打上了榮耀的諸多標簽。
對于過往的10年征途,趙明曾深情地表示,“過去10年的每一刻我都是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,很少有成功的喜悅,一直都思考怎么帶著團隊活下去、殺出來。”而當下,隨著內部的一紙任命,榮耀這趟奔跑的列車,迎來換帥時刻,趙明也從繁忙中,一下子戛然而止,平靜下來。
趙明的離職,突然中存在著某種必然。恰逢IPO的關鍵時刻,臨陣換帥,坊間對榮耀也諸多解讀。榮耀面臨的挑戰不會因為換帥而消失,接任者面臨的挑戰并不會比趙明小。關于IPO,關于市場份額的下降,關于榮耀的全球化,這些挑戰都是新任CEO的必答題。
離開也突然,也必然
實際上,趙明的離開還是非常突然的。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,趙明發布了2025年新年講話。趙明提到,著眼未來,我們會堅定不移的推進 AI、品牌高端化戰略,推進全球業務正循環及可持續增長。
此外,趙明還提到,榮耀2024年12月海外銷量占比突破50%,并在多地實現規模化盈利,真正成為一家國際化的企業。彼時的趙明躊躇滿志,意氣風發,僅僅半個多月后,卻已經是離開的時刻,這讓業界內外都感到很突然。
更為重要的是,剛剛過去的2024年,是榮耀股改年,2024年底股改順利完成,公司名稱由“榮耀終端有限公司”變更為“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”。隨著榮耀股改完成,公司將適時啟動IPO流程。可以說,榮耀正處于IPO關鍵期,外界對其關注度越來越高。
在融資方面,榮耀2024年下半年的動作也很頻繁。2024年10月31日,榮耀曾獲得一輪融資,引入了包括中國電信、中金資本旗下基金、基石旗下基金、特發基金以及新一輪代理商投資平臺(金石星耀)等新股東。
2024年12月18日,榮耀股東發生過一次變更。杭州微同股權投資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退出,新增金石星耀(深圳)智能設備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、嘉興特耀為中創業投資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、馬鞍山金瑞基石股權投資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等7家企業。
截至目前,榮耀股東層由23家股東組成。除去2024年10月31日引入的股東外,還包括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、深圳市鵬程新信息技術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、深圳國資協同發展私募基金合伙企業(有限合伙)、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國移動等。
榮耀股東眾多,其中既有國資,也有手機供應鏈、電信運營商以及榮耀代理商等等。他們對榮耀的未來有著明確期待,都希望榮耀能盡快上市,從而實現變現,甚至退出。
IPO的關鍵時刻,業績自然是重中之重。趙明曾在內部信中表示,2024年公司完成了利潤、獎金預算目標,收益良好,收入、銷量達成率也較為可觀,期待2025年榮耀能夠更上一層樓。
不過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,市場表現似乎是另外一種表達。根據Canalys公布的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,vivo以17%份額領跑全年市場,出貨量達4930萬臺;華為排名第二,出貨4600萬臺,同比猛增37%;蘋果、OPPO、榮耀緊隨其后,分別排名第三、第四、第五,市場份額均為15%,榮耀2024年市場排名已經不及2023年。
更讓外界擔憂的是,根據2024年Q4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榜單顯示,榮耀已經跌出了前五,而在2023年Q4,榮耀位居第二,這是榮耀的股東們所無法容忍的。作為CEO,趙明必然要對當下的局面承擔責任。因此,趙明的離開,也是一種必然。
在離開的時刻,趙明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:一、自己的股票還在公司,暗示自身利益與榮耀仍息息相關;二、未來規劃是修整和學習,暗示不會重回老東家華為。
不管怎么說,有一點可以確定,榮耀的趙明時代,已經結束了。是非功過,留待他人評說,榮耀的未來走向,成為接下來業界關心的問題。
新任CEO面臨三道必答題
資料顯示,新任CEO李健于2001年加入華為,2017年起進入華為監事會,擁有戰略管理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經驗。李健被業界稱為"華為悍將",曾參與過華為公司重大改革和戰略制定,在多個重要戰役中有突出表現。
2021年,李健加入獨立后的榮耀,先后擔任管理團隊核心成員、副董事長、董事、人力資源部總裁等職務。
有業內人士認為,榮耀換帥預示著公司正在進行上市前的準備,內部團隊后續或有一些變動。趙明也曾在多次媒體溝通中,對榮耀上市相關問題表達過類似觀點,稱上市是董事會要負責的事情,他要做的是經營好公司,做好產品體驗。
一枚硬幣總有正反兩面,IPO過程中的高管變動,可能也會被市場解讀為公司內部存在問題或經營狀況不佳的信號,影響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的預期,降低投資者對公司IPO的認購熱情,增加公司IPO的難度和成本。因此趙明的離職對榮耀來說,影響還是很大的。
談到上市,不得不提榮耀的估值。去年8月,市場上曾傳出一份榮耀Pre-IPO融資計劃,顯示該公司當時估值為2000億元,但這份計劃未獲榮耀方面的證實。
作為對比,目前國內已上市的手機廠商中,小米集團目前的市值為8435億港元,傳音控股的市值為1030億元。若榮耀成功上市,將成為繼小米之后第二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國內主流手機廠商。
正如本文前述內容,在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、市場競爭態勢變化的當下,榮耀還能保持現有估值并持續提升嗎,榮耀的表現能否在IPO過程中獲得市場的認可?這是留給新任CEO李健的一道必答題。
留給李健的第二道必答題是:市場份額。2024年一季度,榮耀手機曾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,中國市場出貨份額第一,占比達到17.1%,超過華為。這一季度,榮耀在600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123.3%,躋身高端三強。
而根據Canalys數據,近三年,榮耀市場份額整體呈現波動下降趨勢,從2022年一季度的20%降至2024年四季度的15%弱一些。
與之相對應的是,華為在2024年回歸后市場份額不斷提升,每個季度都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。2024年Q1-Q4,華為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7%、15%、16%以及17%。與此同時,在過去的四個季度中,華為每個季度的同比增長分別為70%、41%、24%以及24%。
此前不少分析人士認為,榮耀的市場份額增加,在于華為的缺席以及外界對于榮耀出身于華為體系的認同。現如今,華為又再次殺回來了,市場份額重新被定義,那么榮耀靠什么贏得消費者呢?
李健面臨的第三道必答題:全球化。
此次李健接替趙明開展工作后,將帶領榮耀團隊開啟“新挑戰下的新征程”。這個“新征程”,最大的想象空間就是全球化。綜合來看,李健掌舵榮耀后,有望在榮耀全球化的征程中添一把火,讓中國榮耀加速走向國際市場。
華為內部刊物曾提及,李健在尼日利亞做產品經理時,曾在三個月之內簽下3000多萬美元的合同,到第三年就創造了4億美元的業績。后來,李健被晉升為西非地區部總裁、美洲片區總裁等。可以說,李健在全球化方面,應有更多的實操經驗。
榮耀的未來:全球化
過去四年,趙明完成了兩件大事:第一,主導了榮耀從華為獨立;第二,帶領榮耀成為中國前五大手機品牌。
趙明的離開,不僅僅是走了一位CEO,更是損失了一位營銷大V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,榮耀在宣傳上的造勢,“明哥”的能量不容小覷。
趙明的微博賬號始終保持著高強度更新,有時每天要更新多條,分享榮耀的產品和動態,將個人IP與榮耀品牌深度綁定。
榮耀從華為分拆的四年中,一直在做兩件事:一件就是穩住國內市場,第二則是逐步走向全球市場。2024年12月,榮耀手機的海外市場銷量占比首次達到50%,這是榮耀的節點性事件,也是趙明的業績亮點。
榮耀終端近日的另一項人事變動,也顯示出對海外市場的重視:榮耀終端近期宣布中國區換帥,原中國區總裁王班,曾主導榮耀在中國市場的強勢回歸,現在負責海外及平臺業務,不再管理中國區。倪嘉悅接任中國區總裁,其此前為榮耀全場景業務部總裁。
可以說,榮耀一直在全球化領域布局,走出去是榮耀堅定不移的路徑。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,全球化經驗豐富的李健來接班趙明,就顯得更加情理之中,水到渠成了。
站在IPO的關鍵節點上,榮耀需要重振手機業務,守住國內大盤,并做好全球化布局,讓資本市場、行業看到榮耀仍然有潛力,唯有如此,才能在資本市場,獲得更好的認可。
所有的這些憧憬和夢想,注定要留給新任CEO去實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