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美國繼封殺中興后,再次發起了對華為的全面封殺。
Intel、AMD、高通已經停止了對華為PC、服務器和手機芯片的發貨,Google 已停止向華為提供包括安卓系統在內的相關業務和服務,ARM公司也宣布停止對華為未來所有的技術授權支持。
芯片和操作系統又一次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砝碼,打破困局的唯一途徑是“國產、自主、可控”,實現網信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在這一刻顯得何其重要!

5月24日,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登上東南衛視《中國正在說》講臺,開講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如何實現自主可控。
在倪光南院士看來,如今,網信領域的關鍵技術自主發展的觀念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。
這對當前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機遇,我們要能夠抓住這個機遇,帶動我們的技術,帶動我們的產業,更好地發展,盡快地從跟跑到并跑,再發展到領跑。
院士簡介:
倪光南,1939年8月1日生,男,漢族,浙江省鎮海縣人,計算機專家。無黨派人士。1961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(現東南大學),一直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。
1981-1983年在加拿大國家研究院(NRC)任訪問研究員,1985-1995年任計算所公司(1989年改名為聯想集團)總工程師。五屆全國青聯特邀委員,八屆全國人大代表,八屆、九屆全國政協委員,2002-2011年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,2006-2010年任北京市參事。
曾參與研制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(119機)。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開展漢字處理和字符識別研究,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。
在擔任計算所公司/聯想集團總工期間,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、聯想系列微型機,分別于1988 和1992 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聯想集團即以聯想式漢字系統起家并由此而得名。
此后,一直致力于發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術和產業,2011年和2015年分別獲得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。
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。
重要看點:
中國網信領域的未來很可能實現“國產替代進口”,且是“先進替代落后”。我們已經從不可用到可用,而且正在從可用向好用發展。
國產自主可控? 比你想的更好

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GPS、俄羅斯格洛納斯、歐洲伽利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衛星導航系統。
2018年12月27日,北斗系統服務范圍由區域覆蓋擴展為全球覆蓋。
視聯動力讓5G視頻傳輸 “快到飛起”?
和10年前相比,我國服務器和桌面端CPU有了申威、飛騰、龍芯,手機端有了華為海思;
AI芯片有了寒武紀,還有很多用于武器、航天、工控、安全和安防領域的國產芯片;
從無到有的問題基本解決,現在進入從“不太好”到“好”,從“好”到“更好”的階段。
如果重新選擇,
是否還會選擇“技工貿”的路線?

“技工貿”本來是一個客觀規律,這個規律就是說要靠創新。
所以“技工貿”還是“貿工技”,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