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長期以來,手機套餐“升級容易降級難”是老大難問題,困擾著很多用戶。套餐升級通常一個電話就能輕松搞定,客服還會定期致電消費者做升級提醒。但當消費者對語音和流量需求發生變化,想要換套餐就難上加難了。
對于變更套餐,運營商會要求用戶本人到營業廳辦理。對于辦理的營業廳,也有權限要求。有的消費者反映,好不容易去了營業廳,還被告知網點為代辦點,和直營廳不同,無法辦理部分套餐業務。
升級可以輕而易舉,降檔卻難于上青天。在中國移動的資費降檔問題上,老百姓感受到了不公與霸王條款的存在。套餐升降服務不對等,極大地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,違背了公平、平等的服務原則。
在線上渠道四通八達的今天,App、小程序、官網都可以辦理套餐升級,涉事運營商卻將資費降檔這一基本服務需求,人為地限制在了線下營業廳,甚至對線下營業廳辦理權限還有專門要求。
而這種不對等服務長期存在,背后動機讓人不解。在套餐升級容易降檔難之外,寬帶解綁和銷號手續繁瑣等不對等服務,皆被認為是“霸王條款”式消費陷阱。
一方面,由于信息不對稱,消費者單槍匹馬維權力量薄弱,維權渠道少成本高,一場維權下來經常耗時耗力效果差。
另一方面,市場監管和法律維權在機制和效率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堵點,這也加劇了運營商整改服務的惰性。
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,在消費者權益保障方面,理應越來越受到支撐。當商業行為侵犯到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,需要各方出擊守護“正當權益”。
國家監管部門出臺的法律條款,直擊民眾利益痛點,對基礎運營商提供的服務進行強有力地約束。作為服務大眾的三大運營商,更要認真履行職責,嚴格遵守服務協約條款,不能店大欺客。
把服務心思用在簡化程序、解決問題上,充分利用線上平臺的技術優勢,實現資費降檔等服務的自助辦理和在線審核,為用戶節省時間精力成本,這才是真正為用戶利益著想。